互联网在医改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发布于:2015-07-17 10:22  分类:政策解读

互联网在医改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其实国家很关注公平性的问题,要保证低收入人群或者弱势人群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是医改首先要考虑的。

互联网医疗跟医改的关系,首先是不是能够提高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从买单方来说,在思考怎样维持资金平衡的问题,过去的平衡就是算多少人生病,每个人生病国家拿多少钱,可是现在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变化,慢病人数越来越多,这时候要转变思维怎样控制成本,互联网医疗是不是能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这又能跟医改逻辑结合起来了。

其次是分级诊疗,按照过去的逻辑,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过去九几年职工医疗改革,其中有一个,发动大家做这个事情,说保险好,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已经走了这样一个路,再往回收,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其实现在的高校系统和军队系统还是有一个分诊的机制,并不是没办法做到,而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

很多观念已经变化了,交通、信息,整个的结构都变化了,还要求它从一级二级三级转诊,这不一定,也许将来就在网络上分诊,找到最合适的病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医疗体系需要重塑,但现有的方式解决不了,因为支付体系不支持,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同样的,但质量不同,而且三级医疗机构的性价比最高,虽然花的绝对值更多,但质量增加的幅度比价格还要高,为什么要去二级医疗机构呢?而且通过这种支付体系,三级医疗机构和二级医疗机构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医保的补偿,资金的流动是跟着病人走的,不是按结果来付费的,所以这是分级诊疗的关系。

最后,互联网医疗至少跟对医生的评价有关系,过去对医生的评价是很少的,因为信息比较少,且受限于看病就医的模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发展,基于APP,搜集到很多过去根本想象不到的数据在里面,是不是有可能对医生的服务、对他的评价发生变化,会不会将来的医疗按结果付费呢?这个问题可以拭目以待。

互联网医疗是否会重塑整个医疗体系?这个观点乐不乐观,要看怎么界定。医疗服务也不是一成不变,最早是神学主义,后来是患病治病理论、生物医学模式,以及发现疾病不光是生理的问题,也是心理的问题,再提出了第三种: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

现在我们处于这种阶段,我们的很多行为,包括心血管领域的,要对他的行为进行干预,控制致病因素,在健康改善后就会减少医疗支出,健康结果也得到改善。这种健康干预行为,我们的医保是不是可以对它付费呢?美国那些商业健康险公司就自动的为这个东西买单,这实际上是对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险提出了一些启示,是不是需要做一些转型。

笔者比较看好互联网医疗,当然互联网医疗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因为过去都是面对面的诊疗,比如法律框架,总是滞后于新事物的发展。其实,前面所提到的,都是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互联网医疗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比如伦理问题。

哪些问题应该支付,哪些问题不支付?曾经有一个效率换算,把健康货币化,然后折算哪个更有效率,可问题是假如两个不同级患的患者,一个视力不太好,一个腿部行动不便,你能说腿部行动不便重要还是眼睛不好重要?

有些问题是回答不了的,所以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是需要政府、需要企业,需要做研究的,以及需要民众共同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一起见证这个新时代的到来。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