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7-07 10:04 分类:政策解读
超负荷工作不仅让医生自己受到伤害,还可能影响诊疗质量,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引起医患冲突。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毛莹莹告诉记者,她每天要接诊将近100个孩子,经常顾不上喝水、吃饭。
毛莹莹的经历并非个例,大医院的“忙”成了一道难解的题。最近,有“全球最大医院”之称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其7000张床位、每日21600人次的门诊量和75亿元的年营收而备受关注。但这家大医院却被当地人戏称为“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因为患者无论病情轻重缓急,都往这家医院跑。
有专家指出,很多医院通过多收病人、增加病床而获得收益,无疑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基层医疗水平较低,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病人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医生的工作量更是“雪上加霜”。
医生看病看不过来,病人排队排不上号,医患双方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一些突发的意外难免会引起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减压”,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叔禹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减压”经验。他们把这部分慢病患者放到社区统一管理,允许社区和大医院享有同样的药品采购权,解决患者的开药问题。同时,由大医院的专科医师、社区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团队,共同为患者服务。
目前,北京、安徽等十余个省市也都在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而在日前国办新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也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更合理的就医秩序,以及基层医疗得到加强的更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才能使医患双方都减压,医生的执业环境和患者的就医环境才能得到改善。”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指出。
医学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高风险行业,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临床确诊率也仅有70%左右。媒体、大众,包括患者和家属都应该认识到,医学有局限性,治疗有不确定性,患者个体也有差异性。这方面,我们非常需要公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