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3-10 09:52 分类:政策解读
方向虽好可执行不易,使得“多点执业”这一政策叫好难叫座。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
目前,自由执业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模式,而我国的医生大部分却还束缚在单位的“笼子”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师都是自由执业,医师作为一种卫生医疗资源不应仅是某一个医院的专属,应逐步改变医师与医院的依附关系,让医师摆脱“医院固定资产”的身份,回归自由职业的本性。可以学习美国自由职业的制度,他们的医师不需要备案,只要有所在州的行医执照,就可在该州任何合适的医疗机构行医。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实质上是将医师推向市场,更考验医师的医德和技术,比起生硬的行政干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能盘活医师资源,医师也会得到更合理分配。
近日,《医学界》杂志公布了一项调查发现,在7762名参与执业状况调查的医生中,九成以上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26%的受访者每天工作10个小时至12个小时,13.5%的受访者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八成受访医生没有双休日,53%的受访医生1周需要工作6天,29%的受访医生需7天连续工作。近93%的受访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48.05%的受访医生感觉“非常累”。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至少有10名医生在临床一线离世。这些数据无不让我们扼腕痛惜,因此,在多点执业合理分配优秀医疗资源服务便捷患者的同时,也应当保护这些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可以效法英国的“四加一”模式,规定医生每周工作日时间,避免超负荷工作。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多点执业的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要求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进行注册、备案,对其资质严格把控。同时限制多点执业的范围,保障多点执业医师身份的合法性,使其医疗行为处于监管之下。在执业保障方面,建议在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的同时,提升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建立相对完善的医疗与保险制度。医师如出现医疗事故,其责任由雇佣医院和医师共同承担。而医院应该给医师办岗位责任险,发生医疗事故后,由保险公司赔付。
如果医生的工资是国家来发,那么医院没有效益这方面的顾虑,才能保证医生能够走得开,走得远。同时,政府应当适当给予基层、乡镇卫生机构、公益医疗机构经济支持,对公共卫生服务、药品、设备等资源提供适当补助。对到上述地区多点执业的医师给予经济的补助和适当鼓励,以引导更多优秀医务人员前往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进行多点执业。
综上所述,尽管政府放宽了医师“多点执业”的限制,但当政策具体到医师的时间分配、权责明晰以及医疗机构的利益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呼唤更富操作性、针对性,更为明确、具体的细则出台,这样方能共同保障医院、医师和患者三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