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不断攻坚 深化医改

发布于:2014-10-18 11:58  分类:医改动态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年近60岁的王华轩老人患有多种疾病,长期住院,花费不菲。他告诉经济观察报,以前他“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而如今我已经很少住院了”。

让王华轩发生改变的是成都市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全科医生制度。按照制度安排,每个全科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每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辖区内居民600户(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户等特殊人群需占签约人数一定比例。

而全科医生在为签约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会主动提供一些“私人订制”式的服务。成都武侯区某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王小刚告诉经济观察报,“目前针对居民的私人服务部分居民是不花钱的,基本免费。这部份费用由成都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来出,人均35元一年”。

“全科医生从最开始的一个医生,发展为目前的一个团队,也经历了一些探索,实际上是把整个医护过程前移。”王小刚表示,“实践证明,大部分一般性疾病是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治疗的,试点期间医保的整体费用也是下降的”。

此前,《成都市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按照方案公布的内容,在2014年建立2200支以全科医生为骨干、满足辖区居民需求的全科医生团队,试点期内将争取实现全市22%家庭的签约覆盖率,初步建立“基层首诊”的就医模式。

所谓“基层首诊”是指,尝试全科医生团队对应病人,实现对居民全程全面综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即“自愿签约的居民健康问题先由全科医生首诊”,病情不严重的,由全科医生治疗,严重者再“转诊”。

资金补贴和设备配备仍然是全科医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就资金方面,尽管成都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人每年35元已领跑西部,但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地仍然明显不足。按照成都医改办相关负责人的说法,现在的争议是,“能否动用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动用医保基金支持全科医生,这里面还面临着一系列法律难题需要解决”。

按照成都市公布的方案,全科医生的服务费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和居民个人分担组成。但由于医保基金的使用还没有足够的政策许可和法律支撑,2014年暂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个人分担组成。

实际上,“基层首诊”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在于“缓解因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的看病难”问题,这一政策安排还包括严格控制特大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办医等。

按照成都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主要工作安排》,2014年将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上下联动等机制,推动建立基层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

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则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成都市将加快研究出台社会办医促进工程实施意见。该意见的基本框架为:拓展社会办医空间,实行“非禁即入”,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