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1-22 10:00 分类:医改动态
医学美容教育网讯 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村医待遇低,积极性调动难;基层运行机制不健全,潜力挖掘难;公立医院总负债大,补偿不到位,破除以药养医难;百姓用药贵,就医负担降低难等诸多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如何通过改革来补短板、促创新,扭转医改新局面,看看“十三五”期间,全市医疗改革将如何诊断开出“处方”?
基层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信任度。如何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有,解决群众看不好病问题。加强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快贫困乡村村医队伍建设,完善48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健康一体机和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定向培养村医300名,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
投入6000万元建设“互联网+”工程,启动全省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推动智慧医疗向全民开放;针对19133名因病致贫的人口,通过城乡医联体、中医联合体、县域共同体等医疗服务方式,建立多层级医生签约服务关系,落实家庭医生首诊、逐级转诊制度,确保90%的贫困病人在县域内就能得到有效诊疗,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市”。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往往是给群众看病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导火索。如何减轻大病给群众带来的负担?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通过“新农合+大病保险+应急救助”方式,协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使人均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达80%以上,解决群众看不起病问题。全面提高新农合待遇,实行“五保”供养对象(含农村孤儿)免费参合、农村低保对象减免100元的政策,使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逐年提高筹资水平、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补偿累加封顶线提高到20万元;常见慢病门诊补偿病种增加到32种,补偿比例提高到60%,封顶线提高到6500元;降低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报销起付线,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儿童“两病”、妇女“两癌”在省、市级定点机构报销比例达70%;新农合重特大疾病保障范围扩大到42种,报销比例按就医层级均提高5个百分点;尿毒症患者全部免费透析,年人均减免费用6万元。
在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制度上,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各段报销比例的同时,在12家县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行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和省级平台采购,切实解决中产阶层大病致贫、普通家庭大病返贫、困难群众大病更贫的问题。按人均1元标准,省、市(县)财政各按50%比例筹资,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切实发挥政府兜底救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