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多点执业有待于政策完善

发布于:2015-06-19 09:25  分类:政策解读

医学美容教育网讯 一边是“飞刀走穴”红红火火,一边是多点执业举步维艰。近些年来,关于“飞刀走穴”引发的医疗纠纷不绝于耳,致力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医师多点执业却颇不受各方待见。

一份来自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试点4年只有328名医生备案进行多点执业;2011-2013年江苏全省仅200多人申请,且多为退休专家;在北京,也仅有1%医师申请……在广东、浙江等省,虽然最高峰时申请医师一度达到数千人,但其中大多数属于执行指令任务和开展医疗合作的需要,真正自主申请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的寥寥可数。

多点执业不是单纯的外出会诊或“走穴”。它鼓励优质医疗人才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有序流动,人尽其才的同时解决基层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它通过规范管理,在执业医师和执业医院之间建立明确的契约,明晰权责利边界,更好地规范医疗行为,最大可能地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几率。

好制度为何难推广?医院不积极,医生有顾虑,固然有本位主义的考虑和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因素,但政策不完善却是其中根本。立法进程明显滞后,医师人才流动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纠纷解决机制有待解决;补偿机制尚不到位,以药养医的脐带已然切断,财政补偿却迟迟未见下文;分配制度尚未解决,阳光收入远远背离劳动力价值,药品回扣、“飞刀走穴”成为补足收入的重要来源。最为关键的是,大型公立医院仍是医生培养、成长、发展和晋升的主导者,生杀大权在握,本院思想不做通,多点执业仍是纸上谈兵。

让一部分患者通过合理的价格,实现就近便利求医;使医术水平高、深受群众欢迎的医生通过合法行医扩大自身价值。多点执业无疑是破解“飞刀走穴”,促进供求对接、促使人才流动、满足百姓需求的最佳处方。

良药多半苦口,想要从根本上杜绝灰色的走穴行为,应抓住病根开刀:破除单位人的身份束缚,使医生多点执业不再看本院院长的脸色;推动养老、社保等领域的身份统一和平等,让人从某个单位的“私有财产”中脱离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动。继续持续发挥大医院的传帮带功能,通过大院结小院,“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夯实基层医疗基础,在基层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临床和科研人才,打消百姓鼓励,让患者敢在基层看病、在基层看得好病。

一家综合性医院的水平和能力再高,也有局限性,多点执业从长远看,对医生实现更多的技术和科研交流,吸收更多的养分具有积极意义。

专家还表示,多点执业的医院相对数量和合作方式比较固定,便于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宣传等积累经验,为今后的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厘清医生执业方式选择权、医院用人权、医疗服务监管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制度重塑行医边界,唯有如此,才能对医生和病人形成最好的保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