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1-23 09:40 分类:政策解读
“多点执业”虽被绝大多数民办医院视为发展契机,然而实施中仍困难重重。
湘雅医院医务部主任钱招昕此前接受采访时称,医师多点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就能推动的。
他解释,在国外,医生不属于任何单位,只要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就可自由选择执业地点。可在国内,执业医师必定供职于某家医院,而这家医院为其提供薪酬、福利和各种保险。
“如果这名医生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去外地执业,医院就会认为,我给你付了报酬,而你没来干活。”钱招昕说,单就这一点,医院势必会制定相应政策来限制医师多点执业。
钱招昕还透露,就湘雅医院而言,多数专家都不愿到别的医院执业或自己开诊所。“他们平时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接受绩效考核,同时还有大量的科研工作,因为多点执业而影响其在本院的发展,也是多数医生所不取的。”
李军认为,若想完全放开,并达到预期效果,政府应考虑实现医生的社会化,把医生从医院解脱出来,薪酬、养老等福利由社会共同承担,才能实现类似西方国家的医师自由执业。
“现在多点执业面临的困难,更多来源于医院用人观念上的狭隘。如果真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公立医院必须先认识到,医生不是某一家医院的医生,任何一名医学生乃至医生的培养,都是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医生最终的社会职责就是为病人服务,而社会化医师资源,恰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生的能量,让他们的医疗技术辐射更多患者。”
“医院甚至可以尝试,将医生多点执业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对医生在本院的工作及院外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消除医生多点执业的后顾之忧。”李军说,通过多点执业,大医院也将从中获益:不仅能实现患者的分流,还能最大限度推广医院的品牌技术和专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