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不可复制 实则延误医改

发布于:2014-12-23 16:32  分类:医改动态

观点二:“三明医改是政府强力推动的,不可持续。”这个观点令人费解。改革不是绣花,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既得利益的重大调整。三明也正是有了政府强力推动,才打破了药品流通利益链,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管理权限,推动改革。三明市在市委市政府统筹下,加强了各部门的协作,增加了改革的动力。但是,这种做法并非不可推广,从中央建立改革领导小组,到地方的各项事业,类似的做法比比皆是,其他地方完全做得到。

观点三:“医院院长年薪三十万,校长要不要也加到三十万,卫计委处长是不是也要加到三十万?”这种臆测没有依据,它假设事业单位一定是大锅饭,这不符合事实。同是事业单位,三明医疗系统内部的收入也是拉开差距的,既然医疗内部都能拉开差距,为什么不同行业之间一定要强求一致呢?

观点四:“三明医改之后仍是公立医院主导、事业单位身份,改革不可持续。”讨论公立医院改革,自然前提是需要办公立医院。退一万步说,就算将来的医疗体制以民营医院为主,也不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内就实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公立医院仍是医疗服务主体。只要还有公立医院,就要研究如何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至于说三明的医生仍是事业单位身份,为什么一定要取消医生的事业单位身份才算改革成功呢?英国、法国、中国香港的公立医院员工,都算政府雇员,不都办得很好吗?而且,三明市实际上突破了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实行医生年薪制,这是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的。

观点五:“为了控制费用,危重患者被推诿到外地;由于看病便宜,小病患者去大医院,影响形成三级转诊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并未通过数据来证明,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猜测。退一步说,假设这些问题真的存在,那么也不是三明医改带来的问题,而是整个医疗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那些没有搞医改的地方,三级转诊体系一样没有建立。而三明市抑制了大医院的逐利动机,才是为建立转诊体系准备了条件,只要下一步把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建成医联体,为了控制费用,医院就自然有把患者转诊到基层的动力。推诿大病病人问题则可以通过把转诊率纳入医院的考核来避免。转出去的患者最终也要回到三明报销,医保也会限制这种现象。而且,之所以可以把患者推到外地,一个原因是其他地方的医院仍有强烈的逐利动力,这是三明改革领先于其他地方带来的问题,应该改的是其他地方,而不是三明。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还认为,医院没有好药贵药了,老百姓就不在当地看病了,所以不可持续。这种说法颠倒了黑白。老百姓偏爱“好药贵药”导致严重的过度用药,这是长期以来医疗体制扭曲带来的问题,不应该迁就。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