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11-20 06:46 分类:医改动态
11月20日讯 改善人民群众看病难和贵的问题是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几年医改当中医疗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走在医改的前沿。而医疗体制改革不但牵扯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牵扯到义务工作者的自身利益,公立医院医生工资模式最终也成为了改革的对象。
“改善医生待遇是医改成功的前提!”早在2009年新医改启动时,就有这样的呼声见诸报端。然而五年过去,医生待遇问题仍是医改道路上一个没绕过去的坎。如今,北京、深圳、上海、三明等地已开始在促进医生价值回归、建立新的薪酬分配体系的道路上进行了深入探索。
北京: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10月14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用。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介绍,在薪酬制度方面,医院目前实行的职务等级工资制是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建立的,工资制度“一刀切”,医生收入与培养时间长、投入高、执业风险大的职业特点不相称。
而这次《意见》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工资体系和工资总额制度改革,建立体现医疗卫生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与公益性绩效考核挂钩的院长年薪制,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上海:薪酬新方案促医生价值回归
上海市卫计委副巡视员许速曾透露,上海医务人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中,开出了两张“处方”,希望据此促进医生价值回归。
第一张处方是建立新的薪酬分配体系,打破“收入减支出,提取可分配资金”的传统薪酬分配。许速称,新的薪酬体系要适应卫生行业特点,以人力成本和工作量为基础的可分配资金总量核定机制。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标化工作量”。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还注意不同人员的薪酬价差。比如,管理人员的薪酬要控制在医生平均薪酬的70%-90%,以鼓励大家安心当“好医生”,而非“医而优则仕”。
另一处方则是要让医生价值多元化实现。“上海正在推进建立新虹桥医学中心和国际医学中心,这两大中心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多元就医需求,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成为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载体,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在市场上寻求服务定价和价值实现。”
深圳:改革医生评价体系,与收入挂钩
传统人才评价制度过于偏重科研论文和课题,造成医疗系统职称评定与实际临床能力存在差距。为此,深圳市借鉴美国医保管理中心RBRVS系数,并综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的绩效评价经验,提出了一套新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体系。
据介绍,深圳市将根据治疗的难度系数,结合科研教学、专业影响力、学习能力、投诉率以及医疗差错等多方面综合评分,将医生分为9级。1级等级最低,9级最高。
深圳市医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试点完善后,该体系将成为深圳市引进临床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下一步还将与薪酬改革联动,用于计算科室绩效和医生薪酬,将来临床医生岗位设定也可能与这个等级评价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