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11-17 08:16 分类:医改动态
11月17日讯 看病对于城乡居民来说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任谁都里不离开。在城乡居民眼中医改政策和医改落实的情况是他们热切关注的。羡慕去大医院看病的人享受优秀的专家和医疗设备的治疗,但一项到医药费用就望而却步了。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渐渐享受到了医改的福利,在看病难和贵的问题上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城乡居民桐乡医改的阳光。
看病就医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去哪个医院就诊?一般人会习惯性地选择去大医院找专家,城市居民还好办,农村患者就不那么方便了。今年年初以来,在龙安区东风乡卫生院、龙泉镇卫生院、马投涧镇中心卫生院就诊的群众惊喜地发现,这些卫生院里有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专家长期坐诊,极大地方便了看病。
11月5日上午,在龙安区龙泉镇卫生院,患多年冠心病的刘进学前来就医,受到了市五院主任医师吕政学的检查诊治。“以前看病要乘车去市里的医院,花费多不说,还很不方便。现在好了,镇卫生院有市里专家长期坐诊,看病省事又便宜,大夫技术不错,服务也周到。”刘进学能在镇卫生院享受到市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得益于龙安区推出的一个接地气的做法——医疗城乡一体化管理。这一措施使全区卫生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医疗机构从过去的单纯竞争关系转化为一体化发展关系,为全区居民营造出市区、乡村同质化的诊疗服务环境,为辖区群众享受平等医疗服务创造了条件,让城乡居民同享到医改惠民阳光。
规范化发展,促进医疗资源有效整合
龙安区辖区内现有1个市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4个村级卫生所。由于历史原因,该区市级医疗机构少,基层医疗服务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比较突出,但仅靠其基层自身力量难以解决。龙安区委、区政府从改革现行医疗服务管理体制入手,按照城乡卫生布局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一体化等要求,实施推进1+n+n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即把辖区内的市第五人民医院定为区级医院,对本区医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医院的医疗保健服务,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全区城乡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为更有效地利用区内医疗资源,龙安区对辖区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功能定位。村卫生所负责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为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患者、住院病人,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病人,诊断明确而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提供服务;市第五人民医院主要负责普内、普外、骨科、手足显微外科、烧伤整形外科、呼吸科、心脑血管病、妇产科、儿科、急诊急救及消化科、肝病等综合疾病的治疗。
同时规定,医疗城乡一体化内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可根据统一安排选择全区一体化内具有相应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建立医疗城乡互联网管理模式,开展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上门服务和家庭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卫生保健服务。
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韩宝英介绍,这样做的好处是各级医疗机构可根据病情合理分流患者,方便病人同质化就医。全区实行医疗城乡一体化管理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不了的病人可以直接向市五院转诊,市五院随时提供医疗技术方面的指导,实现了“常见病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中心,大病到市五院,康复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资源互补和良性循环的就医模式,改变了以往城乡居民看病都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居民的就医需求。同时,通过规范化发展,辖区内各级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
同质化服务,引导住院患者“沉”到基层
韩宝英告诉记者,在医疗城乡一体化管理中,关键是推行分级诊疗,即通过实行区域各级医疗机构同质化服务,让百姓就医时感觉方便快捷、舒心放心。
推行分级诊疗,首先要让住院患者“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沉”的前提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为此,市第五人民医院每周安排6名中级职称以上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查房、会诊,为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患者开具必需的处方用药,让患者得到与市五院同样的诊疗服务;每年安排6名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锻炼;每月至少安排1次对口业务人员到基层进行临床治疗或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一次例会时间,安排相关专家举办医疗、预防、服务等相关知识培训讲座;安排医务人员到市五院对口科室进修,并参与查房、培训等业务活动;成立医疗技术服务组,组成家庭医师团队,到基层定期开展家庭健康保健、坐诊、义诊和宣传活动。同时,医疗报销制度向下倾斜,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报销比例提升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