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11-05 15:48 分类:医改动态
11月5日讯 随着医改工作的推行,各地纷纷建立了良好的新医疗体制,在过去的医疗体制上进行了升级,不断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想。改善了看病难看病贵少跑路等实际性的问题。为医改工作的稳步推进作出了实际意义的贡献。
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多数乡镇卫生院却床位闲置,这种“基层机构冷、城市医院热”现象是当下多数地方存在的看病怪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对"症结"。4日,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表示,应该从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手,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运的分级诊疗制度,“比较理想的结果就是让患者在家门口少花钱、少跑路、少费心就能随时看上病、看好病。”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看病难
从赤脚医生到著名骨科专家,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深知患者四处辗转求医的甘苦,同时他曾兼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对省级大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行,导致治疗疑难杂症水平不能提高的问题深有感触。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省省级医院床位平均使用率达104.3%,最高的则达147%,而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则不足50%。
卫小春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基层机构冷、城市医院热”怪象,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其次,医改以来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很多以前看不起病的农村患者涌进城市大医院客;此外,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建立,患者就医处于无序、盲目的状态。
“基层冷、城市热的现状长期存在下去,将形成越是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低越没有患者,越没有患者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越低的恶性循环。”卫小春说。
2014年4月21日,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指导意见》,提出30条具体举措,从服务重心、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培训资源、建设资源、经费投入、设备资源、信息资源等“八个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提升县域能力发挥“龙头”作用
县级医院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推进县级医院改革、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
公开资料显示,山西省从2012年开始,在34个县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3年扩大到83个县,占到全省119个县的70%。2014年,该省协调物价部门将调价权力下放到县级;协调人社部门研究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人才方面,山西规定,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开考比例限制,只要有人报名即可开考;每年选派300名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到省级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鼓励上下级医院之间建立会诊制度,上级医院接到下级医院会诊治疗申请,应当及时安排相应的医务人员,会诊费用可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医院、患者按一定比例负担。
为提高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山西重点实施城乡对口支援,目前已组织全省38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95所县级医院。此外,山西还根据县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适度放宽医疗设备准入条件,提高配置标准;鼓励发展区域性专门医学检验等机构。
上述现象表明,山西通过人才、技术等支持,来提升县级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让省市级医院的专家到县域开展医疗服务,必须满足基本工作条件,使检查有设备、检验有场所,这样才能真正让患者留在县域。”卫小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