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07-31 16:39 分类:医改动态
31日讯 医改指标化管理遇瓶颈,在出台后被民众强烈吐槽,指出计生委的新规可能会导致医院拒收危重病人。原因在于,该标准拟在医院“服务质量”一节规定: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0.8%,住院手术死亡率1.4‰;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4.0‰;住院手术死亡率0.28‰。
依照随后卫计委相关负责人的回应,网民的质疑有可能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正如该负责人所表示的,标准中显示的住院患者和住院手术患者死亡率数据,只是对二、三级医院基线调查获得的客观情况、行业平均水平的实际表述,并非要求达到的目标,不会导致医院为此拒收重病人。相较之前的“硬性规定”,“实际表述”的说法表明死亡率的数字只是一种参考意义,而非真正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吐槽”中,二级医院的死亡率应该是“4.0‰”,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却变成了“4.0%”,这意味二级医院的死亡率超过了三级医院(0.8%)。而众所周知,规模越大、级别越高的医院一般会收治病情更为严重的病人,死亡率也会相对较高。
在这一错误数据的导引下,使得逻辑反转,加之“硬性规定”的说法不胫而走,让很多业内医生也做出了新规将导致“二、三级医院不敢收治重症病人”的推论。可以说,一些医生们的推论没错,但推论的前提存在谬误。
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死亡率新规导致二、三级医院拒收重症病人的说法属于“谣言”,而好在卫计委迅速回应,澄清了误读。从卫计委发布的意见征求稿来看,这是一部内容非常专业、广博的意见稿,普通人很难从中看出什么端倪。而一些业内医生之所以看出“吐槽点”,除了是因为一些人阅读不够仔细外,也跟草案本身没有明确死亡率的数字是“硬性规定”还是“客观表述”,对于后者这一答案,在卫计委公开回应之后才得以确认。
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在过去近20年的医改产业化进程中,“指标化”做法实际已经深入医疗体系的肌理,成为医生、患者和全社会深恶痛绝的一种做法。
客观言之,指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维和工具,诚然不该有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运用。过去“以药养医”阶段,将医生开药的剂量和手术的台数指标化,并与医护人员的物质激励直接挂钩,从而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矛盾重重。
医改的主体并非医护人员,而是政府机构,角色错置导致了医护人员对于政府新规的不信任。也正是基于这种不信任,一份普通人无法看懂的意见征求稿,因为业内人士的“误导”,最终却能够在公众舆论层面引发争议。
一起不大不小的误解发生后,卫计委澄清之余,还应该看到此种误解生成的社会心理结构。谣言的诞生往往是意外之结果,但广泛传播却必然有其社会性的因素。让医生回归改革主体,让权威重归医生,理当是各级医院改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