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8-26 09:42 分类:资讯头条
但是,医疗本身的特性是需要在掌握病人较为全面的数据并对过往病史有了解后才能做出诊断,陌生医患关系的远程问诊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基于线下熟人医患关系的远程问诊是可以满足医疗的诊断需求。但是,这种模式受到线下地域的限制,辅助性更为明确,显然无法获得爆发式增长。
因此,互联网医疗发展最快的远程问诊其实并没有解决疗效的问题,而是在满足控费需求的同时解决了医疗可获得性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一旦线下的基础医疗普遍采取远程的手段来辅助治疗,这种模式的发展增速将明显受限。
因此,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重点并不是在互联网或移动上,也不是在传统的按次数付费的医疗服务上,而是在对疗效的追求。无论是远程问诊还是疾病管理,如果最终无法提高病人的疗效,医患双方都会对这类工具发生排斥,而这样的市场也终归失败。
从美国目前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来看,主要解决的是医疗的可获得性、保险支付的选择性和疾病管理的有效性,其中只有疾病管理是真正与疗效挂钩的。但证明疾病尤其是慢病的疗效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比如,糖尿病管理公司Welldoc看,其营收还是主要来源于合作伙伴对自己技术、平台和服务的使用费,对于核心产品BlueStar的收费应还未占其主营收入。当然,从保险公司之前购买减重服务来看,慢病管理的针对性更明确,只要保证疗效,其整体市场前景广阔。
回到中国市场来看,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显然不是通过互联网可以解决的,商保还未发展,可选择性无从谈起。疾病管理等对于疗效的提升也是病人巨大的需求,确实是未来最有发展空间的市场之一。
但如何证明其疗效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基础医疗的发展和商保的介入是其发展的前提,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要在中国市场发展,是与基础医疗面临相同的困境--缺乏商保,必须靠疗效来吸引病人。在美国市场,要求疗效提高的政策推动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市场给足了时间和发展空间去证明工具的有效性。而在中国市场,在缺乏政策支持的前提下,互联网医疗必须自我证明疗效的提升才能真正吸引用户,而这却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