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01-06 16:14 分类:护肤美容
对于皮肤美白,人们大概都研究得差不多了,因此就没有谁家是最新科技或最神奇的配方。排除掉激光的使用,目前皮肤美白的外用产品都大同小异。商品有没有效,几乎取决于美白药物的使用浓度、活性保存及药物的经皮渗透技术。很可惜的是,美白是违反皮肤生理的一种行为,因此使用美白产品往往都伴随着一些副作用,例如发炎或脱皮。厂商为了避免因与消费者沟通不畅而产生的投诉,就选择把这些成份的添加剂量减少,降低投诉机率,由此产生的结果自然是--效果变差,所以大家就一直拼命地寻找神奇的美白产品。
美白的作用机制,一般来说,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引起黑色素大量生成的原因之一,因此防晒(A)就是第一道必须要去做的工作。防晒不做,怎么狂用美白产品都是枉然。这就需要降低光照的机会及时间,否则做了一个冬天的美白,可能在一个下午就完全破功了。
再来是让黑色素工厂(B)停止制造黑色素,目前市面上的美白药物几乎全部都是作用于此,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降低黑色素的生成。
接下来就是去除已形成的黑色素斑点(c),人体有快速生成黑色素的机制,但却没有办法自行分解它,只能靠角质代谢慢慢去除,然而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因此使用去角质成分来加速去除角质的方式可以快速去除斑点(指在皮肤外用涂抹方式),常见的有化学性腐蚀法以及物理性剥除法。
传统的美白商品大多数就是利用这三种机制理论(A、B、C)来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事实证明,这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有其他的理论被运用到化妆品当中了,首先介绍的是方式D,通过实验证实烟酰胺(Niacinamide,一种B族维生素)可以抑制黑色素往外输送,让制造好的黑色素不会往角质细胞移动,因此就不会有斑点形成了。
酪胺酸酵素是制造黑色素最重要的成分,因此科学家就思考,如果能让原料缺货,那么就应该可以控制生产黑色素的公司无法生产,于是就把脑筋动到方式E,黑色素细胞刺激素(a-MSH)上,通过制造出山寨版的a-MSH(抗原)去抢着与抗体做结合,进而降低黑色素细胞活化酪胺酸酵素的出场几率,从而实现美白的效果。
再看方式F,小眼球相关转录因子MTE(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是内源性皮肤肤色的主要机制,生物实验证实,通过抑制MITF的表现可以让黑色素的制造活动完全停止,因此理论上可以让人类天生的肤色产生变化。
D、E、F这三种美白方式的理论,目前已经应用到一些化妆品,市场上也有这样的化妆品添加成份在推广中。
美白观念解析,由于美白产品的效果显现得很慢,很多消费者都认为美白商品是骗人的东西,这样的观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从生产厂商的角度:就化妆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有效性来看,要兼顾这三种要求真的不是件易事。有效美白药物有那么多种,虽然都是细胞内的机制作用,但那些药物的配伍方式却有着大不相同的条件要求。
化妆品商品很特殊,除了要安全、稳定及有效之外,还要兼顾外观、触感、涂抹感、贴附性及香气。我们可以看见市面上有很多商品一口气添加了三种以上的美白成分,从商品的营销层面来看,多功能的诉求确实是个很好的卖点,但从药品配制技术来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让这么复杂的配方都能达到稳定的效果,就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更何况还要谈有效?也因此这些技术就是商业机密。所以一定要打破"有效成分添加的种类越多越好"的迷信思想,无法调制出适合药物的基剂,就算是添加了10倍的用量,效果还是非常有限,甚至无效,而且过多的添加量只会增加配方的不稳定性及不安全性。
其次从消费者的角度:美白商品一直以来都是化妆品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主力商品,在亚洲人的观念里,"白皮肤"才代表健康、富贵及美丽,而"黑皮肤"则代表劳动者及皮肤状态不佳。这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观念!
影响皮肤肤色的三种成分是黑色素、血红素及胡萝卜素,其中黑色素是影响肤色最主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皮肤黑的人一定是黑色素细胞比较多,皮肤肤色才会比较深,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事实上无论哪个区域的民族、人种,在黑色素细胞的数量上几乎是相同的,关键是制造黑色素颗粒的能力及黑色素颗粒往表皮移动的数量。此外白种人的黑色素颗粒体是包围在膜内而形成结块状的黑色素颗粒复合体,而其他肤色人种的黑色素颗粒体由于分布较零散,因此看起来颜色比较深。
一般来说使用美白产品有两个目的:1,提高皮肤明亮度,使皮肤较白皙。2,消除皮肤上色素沉淀的斑点。
针对女性永无止境的美白事业,有以下几点要提醒大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