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 国产医疗器械化加快

发布于:2014-08-18 16:00  分类:资讯头条

8月18日讯 据了解,医疗器械国产化不断加速,国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越来越现代化和功能强大化和智能化。国家政府大力扶持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政策红利也不断体现出国家对医疗器械企业的重视。

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8月16日联合召开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两部委表示,为推动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发展,将重点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将建立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但市场份额一直被跨国企业垄断。为进一步推进国产医疗设备产业转型升级,近来医疗设备国产化政策利好不断,预计2015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医疗器械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值得期待。A股市场上,迈瑞医疗、鱼跃医疗、新华医疗、东富龙(300171,股吧)、和佳股份、宝莱特等国内医疗器械龙头值得重点关注。

多政策扶持国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我国近几年发展最快的行业,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据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自2001年至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179亿元增长到170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

据工信部介绍,30多年来,我国医疗设备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体系。到2013年底,规模以上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3287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27%。一些临床应用面广、使用量大的常规医疗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

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仍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如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行业极度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端。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医疗器械绝大多数被外国品牌占据,例如约80%的CT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及60%的睡眠图仪,均是外国品牌的市场。保守估计,西门子、GE和飞利浦三大外资公司分食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这些进口设备售价不菲,平均为国产设备的二三倍,是造成老百姓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为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产医疗器械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2011年11月,科技部于公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被视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康服务业”大概念,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力争到2020年,把健康服务业的总规模从现在的2万亿元提高到8万亿元以上,该政策对健康护理类医疗器械等直接形成利好。

今年以来扶持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政策更是密集出台。2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对创新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办理。今年3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增加了很多支持行业发展的内容,积极推动医疗器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创新。同时,新修订的监管条例还放宽了对医疗器械研发的要求。5月,卫计委启动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工作,第一批优秀国产设备名单酝酿出炉。今年6月,卫计委再次紧急发文,要求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文件明确指出,“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

而在日前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召开的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指出,要大力倡导卫生计生机构使用国产医疗设备,重点推动三级甲等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应制定出台推进国产医疗设备行业发展的专项行动计划,建立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

会议提出,进一步推进国产医疗设备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从供给和需求共同努力。一手抓创新突破。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打造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制造商+用户”的合作模式,突破一批关键医疗设备和核心部件。一手抓推广应用。发展医疗服务新模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市场壁垒,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引导激励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国产创新产品,解决不好用和不愿用的问题。要建立工业和信息化、卫生计生两部门之间的工作会商机制,制定出台推进国产医疗设备行业发展的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支持领域。

分析人士认为,政策红利持续推动经历数年市场扩容后,药品行业面临较大政策干扰,如招标、降价,近几年,政策面偏紧的药品市场发展速度明显下降。而医疗器械行业处于产业周期早期,鼓励性政策占据主导且刚刚进入“政策蜜月期”,行业有望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未来,医疗器械行业会有更多政策扶持,较药品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