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07-04 18:00 分类:资讯头条
上个月,中国医疗卫生系统传出了新的消息,对外国投资者以及外国制药和医疗器械跨国企业的态度令人困惑不解。一方面,中国监管部门在5月底公布了新的改革措施,中国的医院将进一步向外国直接投资(FDI)开放。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继续对葛兰素史克(GSK)进行调查,对强生(Johnson & Johnson)和博士伦(Bausch & Lomb)操纵价格提出的更广泛的指控,以及中国政府对外国药企在华办事机构的新一轮“走访”,这些都表明,中国政府利用其监管体系来拉低价格的意愿变得愈发强烈。这其中,前一种做法似乎说明,中国打算向外国的投资和技术进一步敞开大门;而后一种做法似乎又与之背道而驰,至少乍看之下是如此。
2011年底,中国宣布修改FDI目录,允许外资进入其医院部门。正如以前中国政府针对曾经那些FDI受限领域宣布的放宽措施一样,上述公告最初引发的兴奋之情随机迅速降温,因为人们发现,FDI来源国和外资持股比例仍然面临着诸多限制。在上述公告发布后的两年时间里,有几十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流入中国的医院系统。然而,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来自于境内实体。除个别特例以外,外国资本一直只能在旁边看着,渴望对中国的医院进行投资但又心怀忐忑,除非规则对外国资本变得更加透明和开放。上周公布的改革措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有望减少对FDI来源地的限制,还就在哪种情况下允许外资全资控股中国医院的问题提供了更详细的说明。
也是在2011年,中国医药市场的性质变化成为关注焦点。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和国外药企越来越清楚地发现,中国公立医院的资金机制存在严重问题。而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中国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的第一轮经济改革尝试,并导致公立医院得到的政府拨款变得极度匮乏。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通过其他方法来满足经费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病人给医生“红包”的潜规则。另外,药企会为了鼓励开药而向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回扣。但即使是有了这些灰色的收入,医疗系统仍然存在劳动强度过大,医生报酬偏低等问题,医院别无选择,只能另想办法从病人身上赚钱。
那些灰色的收入意味着,中国人看病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能最直接体验到徇私和腐败的地方之一。中国医院和医生之间极不完善的偿付制度导致了过量开药、滥用诊断程序和过高收费等现象背后的推动力。患者对此心知肚明,但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现实。这种经历造成的无奈感就是去年在中国医院里发生超过1.8万起暴力伤医事件的原因。而这导致的结果是,医院(更广泛来说是医疗卫生系统)给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政治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跨国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受益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他们自费承担医疗费用的能力增强。同时,跨国医院运营商和私募股权公司希望把握住机会,充分利用中国卫生部提出的公转私改革(也就是允许公立医院私有化)以及一系列较新的、表面看来对私营部门非常友善的政策。然而,令医院运营商和制药公司沮丧的是,中国公共医疗系统的资源是如此匮乏,其结果是导致中国医疗系统承担的政治责任可能会使得他们利用这类机会的能力大打折扣。
中国医疗系统自身的机能障碍暴露了中国人为经济增长而作出的牺牲。他们呼吸的空气,他们喝的水,他们吃的食物,这些生活中可感知的事物都遭到污染,但对工业、建筑和经济活动的盲目追求导致了人们对这些视而不见。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到现在才引起决策者和普通人的关注。癌症和心脏病对国家医保造成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并成为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最基本威胁之一。而这个威胁直到2009年才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在那一年,中国对公共医疗保障计划进行了升级并推广到全国。尽管在实施2009年颁布的医疗卫生刺激计划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后续计划期间,中国对医疗系统进行了大量投资,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
医院内部聚集了中国的各种尖锐问题。无所不在的污染物带来了大量肿瘤和癌症患者,他们的治疗费用中国政府和家庭都无法承担。在过去1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中国的普遍看法是如果GDP增速低于9%,就会引发经济和政治问题。其他持不同观点的人则把中国对社会自由的过度干预和政府对不同声音常常采取的高压手段作为“中国传说”将以悲剧收场的理由。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推测,中国还是成功地克服了人们曾以为将导致终极问题爆发的经济和政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