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1-29 09:41 分类:政策解读
除了价格改革这块硬骨头,“看病难”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众多患者。“大医院永远人满为患,主要是因为大家都跑到大医院看病,但是按照国际经验,患者就医应该分层次分类,也就是要分级医疗。”韩晓芳直言。
市人大代表李海丽等人提交的议案中指出,社区卫生机构作为政府构建的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承担着常见病、慢性病、重症康复、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功能。但是绝大部分居民患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也到三级医院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物使用方面受医保药物目录所限。
韩晓芳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好医生少、药品不够,所以不愿到基层看病。下一步分级诊疗的方向就是强基层。
对于具体的措施,“基层的服务能力提升起来,需要配套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人事制度改革,要有好医生下来,解放医护人员让他们逐步转变为职业医生,就是希望整个的医疗资源可以流动起来,把医疗人员搞活让他们在基层也能有很好的视野;其次不断调整药品制度,北京基层用药1400多种,在品规上为1万-2万种,但不少用药目录中药品没有下放至基层,所以要完善基层用药,按照服务功能配备基层用药;同时要在用药流通配送使用中进行改革;此外在相应的薪酬制度中进行改革。”韩晓芳分几方面介绍道。
此外,韩晓芳指出,要明确医疗层级的沟通定位,让普通门诊的病人到基层看病,今年开始要逐步压缩大医院普通门诊数量;大医院要提高急难重症的诊疗技术。
在深化医改过程中,随着居家养老条例即将出台,政策制定方在“强基层”的过程中,也将考虑与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对接。
“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主要是慢性病的缓解,很多老年人都有慢性病,所以针对这些方面会进行调整,如用药便利要进行改革;同时在基层加载更多的康复功能,更多种类的药品和服务都会配备在基层服务机构。”韩晓芳直言。
同时,对于不少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医生的存在也很重要。日前,正在进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的探索,如何给老年人更好的服务,更贴近老年人的需要,是现在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所以准备建立三方服务机制,比如说卫生方面财政报销,基本医疗服务医保报销,有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则通过医疗服务包的模式,个人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式并适当缴纳一定的费用;通过这些举措来解决特定人群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